内蒙古农牧民:坚持“绿富同兴”奋进新时代:澳门最新网站游戏
栏目:重要新闻 发布时间:2024-12-19

本文摘要:水草丰美的内蒙古草原寇杰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水草丰美的内蒙古草原寇杰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72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绿富同兴”的双赢局面。2018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6.8万元,较70年前增长595倍和137倍。

同时,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18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2.10%,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达44%,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不到35岁提升至75.8岁;2013年以来累计减贫142万人,贫困人口减至15.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6%;旅游收入突破4000亿元,“草原魅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近年来,内蒙古农牧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他们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摈弃传统散养模式,创办合作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成功抑制了沙漠化脚步的同时,腰包也逐渐鼓起来。不仅如此,农牧民们还践行着“先富带后富、共奔小康路”的理念,涌现出了许多艰苦奋斗、互帮互助脱贫致富的故事。张喜旺谭雅摄绿化沙漠把荒漠变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库布其用30年时间写就绿富同兴的故事,有很多靠治沙“先富带后富”的典型人物,48岁的张喜旺就是其中之一。内蒙古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位于库布其沙漠边缘,张喜旺从2002年开始种树,坚持在沙漠种树17年。

通过在沙漠中种树,张喜旺不仅自己脱贫,还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2002年以前,我是一个农民,家里有20多亩地。

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干活,沙尘暴都会毁坏我的庄稼,当时每年收入不到4000元。”张喜旺说。严重的沙漠化迫使张喜旺寻找新的活路。

2002年当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雇佣工人在沙漠中种树,张喜旺报名参加。“刚开始,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努力工作、摆脱贫困,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应该在沙漠中种植树木,但我知道这是我唯一的生存方式。

”张喜旺回忆道。在沙漠中种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刚开始,张喜旺是一个没有种树经验的外行人。

“刚开始没有先进技术,刚种下的树苗在一夜之间都被沙尘暴掩埋。”张喜旺说。

那时他不得不每天步行3公里进入沙漠,找到适合种树的地方,有时候还会迷失在沙漠中。后来,即便熟悉了沙漠环境,也发生过危险的事情。最危险的一次是,2003年张喜旺在沙漠中翻车,连人带车在沙漠里翻滚了19下,幸好车上装着防滚架,张喜旺和其他同车的人只受了轻伤。

虽然遭遇了失败和危险,但在沙漠中种树的经历改变了张喜旺的思想。他意识到遏制荒漠化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果我们不种树,移动的沙丘最终会吞噬我的家乡。

因此不仅把种树看作是一项工作,这也是我的职责和责任。”2010年,张喜旺牵头成立了一个专门在沙漠中种树的民工联队。

凭借着多年种树总结下来的经验,他的团队独创了一套种树的方式,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以及在更为便捷的交通的辅助下,张喜旺的队伍在解决荒漠化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如今许多企业委托我的民工联队在沙漠中种树,我们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的团队现在也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

”张喜旺自信地说到,“种树,不仅帮助我们摆脱了贫困,过上好日子,也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可以让更多的沙漠恢复绿色生机,更希望将环保的意识可以传播开来,让它深入人心。”张喜旺的团队目前多达78人,从成立至今,他的团队在这片沙漠中已经种了六七万多亩地的树,他每年能获得10万多元的收入。

另外,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已走出贫困。张喜旺的故事也激励了许多周边的人,截至目前,该地区已成立了288个致力于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植树防沙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日均收入也达到了200元。刘金山养殖的黄牛谭雅摄摈弃传统散养模式成立养牛合作社传统散养模式不仅打破了生态平衡,也无法给牧民带来良好的收入。在国家推行禁牧政策,号召还家乡一片绿色后,内蒙古牧民也积极地响应,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黄牛养殖方法。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南巴嘎查村村支书刘金山,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科左后旗黄牛历史悠久,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是“科尔沁黄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的主产区。南巴嘎查是通辽最早实行黄牛冷配改良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发源地。

这种牛抗病力高,属乳肉兼用品种。2009年刘金山发现,养殖户购买物资时分散购买很不方便,质量还没有保证。养殖户们平时因缺少沟通,对疫情、行情不能准确地掌握,销售渠道也比较混乱,价格相差悬殊,甚至出现互相压价现象。为了切实保护养殖户利益,2012年刘金山带头创办了养牛专业合作社。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以自有资产抵押,为无劳动能力、不符合征信条件的贫困户提供反担保,办理金融贷款,统一购进基础母牛、统一饲养、统一销售,进行托管代养。“享受反担保的贫困户,比如有一位70多岁的贫困老人,他平时要照顾不能下床的老伴而无法养牛,我们嘎查还有一位精神病人,对于像这样的群众,我们只能兜底,入合作社分红。”刘金山说。刘金山父子照谭雅摄目前合作社已经帮扶19个贫困户。

合作社成立前,嘎查村贫困户原来人均收入不到2千元,也不懂任何养牛知识。合作社创办后,刘金山手把手教会他们如何养牛,现在这些家庭每户至少养殖4头牛,每头牛净利润为5千元。

38岁的阿润套格特格2014年来合作社工作。2017年,合作社给他贷款买牛,他和爱人一同养牛。现在阿润套格特格的家庭已经脱贫,年收入达到5万元。村民包音图家父母有慢性病,常年打针吃药,又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困难。

在刘金山的动员和帮助下,2014年包音图贷款8万元,买了怀犊母牛8头,加上自己原来的2头母牛,共10头母牛,两年内共产了22个牛犊,卖了12头,纯收入4.5万元。两年不到就实现了稳定脱贫,养了半辈子牛的包音图终于走上了养牛致富路。此外,2017年,南巴嘎查村建造了面积为526公顷的牧草农场。

“采用‘牛粪还田’方式,一方面能促进绿草生长,另一方面改良土壤,是一种生态环保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黄牛食用有机青草,还能提高牛肉质量。”刘金山补充道。

洪格尔巴特尔牧场寇杰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两不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内蒙古人民成功将许多草原恢复原貌。当地很多人抓住机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43岁的牧场主,洪格尔巴特尔,就是这波红利的受益者之一。

“放羊对草原的破坏力大,羊在吃草的同时啃噬草根,会导致牧场荒漠化,但牛不吃草根,对草原破坏力小。2017年,为保护草原生态,我们把羊全部卖掉,从传统的牛羊畜牧业转型做‘养牛+旅游’的生态牧场,这一年,牧场纯收入达113万元,其中旅游收入突破了25万元。

2018年牧场总利润高达130万元,其中养牛净利润为85万元,旅游利润为45万元。”洪格尔巴特尔说。2017年,洪格尔巴特尔牧场依托通辽市境内建成的500公里景观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每年大批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度假,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入住蒙古包,体验骑马射箭、民俗音乐表演、篝火晚会等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不仅有助于生态保护和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还能让我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

”洪格尔巴特尔颇为自豪地说道。这些年,洪格尔巴特尔走在生态旅游致富路上,同时积极为家乡扶贫事业做贡献。

2017年他自筹资金成立扎鲁特努图克旅游有限公司,带动就业贫困户1户、牧民10余人;2018年带动4个贫困户5个人脱贫。“在我这里干活是一天100元,有的做2个月,最长有100多天。有一个贫困户,是一对老夫妻,去年离开这里时还带走了7头牛。”洪格尔巴特尔告诉记者。

洪格尔巴特尔还帮助大学生解决学费以及临时就业问题。“今年没有贫困户,在我这里有五名大学生。

两名在读,三名已经毕业,都是周边地区的蒙族孩子,在读大学生假期期间可以在这里打工解决学费,一个月3千元,两个月6千元,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也来这里给他们提供一个临时的工作,帮助他们过渡。”洪格尔巴特尔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是内蒙古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无论是养牛合作社带头人刘金山、沙漠造林人张喜旺,还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洪格尔巴特尔,他们全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方方面面。(申玉环)。


本文关键词:澳门最新网站游戏,澳门正规平台app游戏推荐,澳门顶级直营官网,新澳门正版官方网站

本文来源:澳门最新网站游戏-www.chineseinir.com